** 在近日一场备受关注的国内足球赛事结束后,资深评论人马德兴针对比赛过程和结果发表了一番尖锐而深刻的评论,其核心观点“没有外援,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迅速引发了足球界乃至广大球迷的热议,这番言论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中国足球在表面繁荣之下所隐藏的深层危机与结构性短板。
马德兴所指的这场较量,双方均因各种原因未能派出外籍球员登场,场上清一色是国内本土球员,比赛进程并未如一些乐观者所预期的那样,展现出“纯粹”本土力量的技术流或战术素养,反而呈现出节奏缓慢、对抗强度不足、战术执行力低下以及关键时刻缺乏一锤定音能力的局面,传接球失误频频,进攻组织缺乏创造力,防守体系在压力下漏洞百出,这些在以往有高水平外援支撑时可能被掩盖或弥补的问题,在这场“全华班”的对话中暴露无遗。
马德兴的评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中国足球职业化发展数十年的观察,他尖锐地指出,长期以来,国内各级别联赛,特别是顶级联赛,过度依赖外援来提升比赛观赏性和球队即战力,前锋线上依赖外援摧城拔寨,中场核心位置由外援掌控节奏,甚至后防中坚也常是经验丰富的外籍球员,这种模式在短期内确实帮助一些俱乐部在亚冠赛场取得了成绩上的突破,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联赛的吸引力,其副作用也日益凸显:本土球员,尤其是中前场的攻击手和核心组织者,在关键位置上得到的锻炼机会严重不足,逐渐沦为功能性、辅助性的角色,一旦失去外援的“拐杖”,球队的整体战术框架和个体球员的能力短板便瞬间放大。
具体到球员个体层面,问题的暴露更为清晰,在进攻端,当不需要外援承担主要得分任务时,本土射手把握机会能力的稳定性、在高压防守下的技术运用能力显得参差不齐,中场方面,缺乏能够有效梳理进攻、控制比赛节奏的本土指挥官,导致球队攻防转换不畅,难以形成有效的持续压迫,防守端,本土后卫在一对一防守、位置感以及应对快速反击时的协同保护能力,在与高水平外援的日常对抗中或许能有所提升,但自身体系的构建和独立应对能力却未见显著提高,门将位置相对受外援政策影响较小,但整体防守体系的脆弱性同样会加大其压力。

从俱乐部建设角度审视,过度依赖外援的策略也导致了青训投入的急功近利和人才培养的断层,许多俱乐部更倾向于花费重金引进即插即用的外援来快速提升成绩,而非耐心打磨青训体系,培养有潜力的年轻球员,长此以往,本土优秀年轻球员的成长空间被压缩,国家队层面的人才选拔也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国家队的表现起伏不定,与联赛中本土球员核心作用不彰有着直接关联。
马德兴的言论也引发了关于外援政策利弊的新一轮思考,完全排斥外援并非良策,高水平外援的到来确实能带来先进的足球理念、技术和职业态度,对本土球员有带动和示范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到平衡点:如何制定更科学的外援政策,使其既能提升联赛水平,又能倒逼本土球员成长,确保他们在关键位置上获得足够的出场时间和战术权重,通过限制外援上场人数、鼓励使用年轻本土球员等政策,引导俱乐部更加重视内部挖潜和青训培养。
这场“无外援”的较量以及马德兴的点评,无疑给中国足球敲响了一记警钟,它迫使从业者、管理者和球迷们必须正视一个残酷的现实:中国足球的真正崛起,不能永远建立在依赖外援的“空中楼阁”之上,夯实青训基础,完善竞赛体系,提升本土教练员水平,营造健康的足球文化,才是治本之策,只有当本土球员的整体实力得到实质性提升,能够在国内联赛中挑起大梁,甚至在国际赛场与强敌抗衡时,中国足球才能说真正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没有外援,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这句话既是对现状的无奈慨叹,也应成为未来改革的动力,暴露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中国足球需要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和久久为功的毅力,从根基做起,逐步缩小与足球发达国家的差距,前路漫漫,唯有脚踏实地,方能期待未来在真正的“全华班”较量中,看到的是技术的比拼、战术的博弈和足球智慧的绽放,而非如今日这般捉襟见肘的窘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