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曼哈顿——初秋的午后,阳光透过哥大Butler图书馆的玻璃窗,洒在费若秋略显疲惫却坚定的侧脸上,这位曾以“旅法剑客”之名闪耀欧洲击剑赛场的中国运动员,如今褪去战袍,换上简约的学术装束,在常春藤盟校的殿堂里开启另一段征途,从巴黎的剑道到纽约的讲堂,他的转型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场深思熟虑的自我重塑,在本报的独家专访中,费若秋首次详述了退役求学的抉择、文化适应的挑战,以及体育精神如何照亮他的学术之路。
从冠军领奖台到学术殿堂:一场意外的转折
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堪称传奇:18岁赴法训练,25岁斩获欧洲锦标赛银牌,被誉为“东方闪电”,2022年的一次肩部重伤让他不得不暂停赛事,疗养期间,他偶然重拾少时对历史的兴趣,埋下了求学的种子。“击剑教会我专注与耐心,但伤病让我意识到,运动员的生涯有限,而知识的探索无限,”费若秋回忆道,在教练的鼓励下,他通过严格的申请流程,于2023年秋季入读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主修现代欧洲史。
哥大的学术氛围起初让他倍感压力,他曾以剑锋划破赛场的寂静,如今却需以笔尖应对浩如烟海的文献。“第一次写论文时,我熬夜三天,仍觉得措辞生涩,但击剑训练中的反复修正习惯帮了我——就像调整一个技术动作,论文也需要不断打磨,”他笑道,他的导师、著名历史学家艾伦·米勒教授评价:“费若秋将运动员的纪律性带入学术,他的作业总像他的剑术一样精准。”

文化跨越:巴黎与纽约的双城记
从浪漫之都巴黎到喧嚣之城纽约,费若秋的经历堪称跨文化适应的范本,他坦言,语言曾是最大障碍:“在法国,我用法语比赛和生活;在哥大,英语学术写作让我头大。”为此,他坚持每天清晨朗读英文经典,甚至加入校园辩论社锻炼表达,更令他感触的是两地体育文化的差异:“巴黎的击剑俱乐部充满传统仪式感,而纽约更注重创新与融合,我在哥大选修了体育社会学,正是想深入探讨这种差异。”

生活上,他保持着运动员的自律:清晨长跑沿哈德逊河畔,傍晚在校园健身房训练。“体育不是过去的影子,而是现在的根基,它让我学会在多变环境中保持平衡,”费若秋说,他的同学、社会学系学生莎拉·李感叹:“他总能在学术讨论中引用体育案例,比如用击剑的‘攻防转换’比喻历史事件的因果链,让人耳目一新。”
体育与学术:双轨人生的相互滋养
费若秋的求学路并非割裂体育与学术,而是寻求二者的共生,他参与组建了哥大击剑社团,指导年轻选手,并策划“体育与文明”系列讲座,探讨从古希腊奥林匹克到现代体育政治化的演变。“击剑是一种‘身体哲学’,每一步进退都蕴含策略;历史研究亦然,每份史料都是对话过去的剑招,”他比喻道,这种独特视角让他受邀在北美体育史论坛发言,论文《击剑中的东方主义:19世纪欧洲对中国剑术的误解》备受学界关注。
挑战从未缺席,他坦言曾因课业繁重怀疑自己的选择:“一次考试前,我梦见剑道崩塌,惊醒后明白——那象征我对失败的恐惧,但体育教给我:跌倒后站起才是胜利。”这种韧性支撑他赢得本学期的院长荣誉奖学金,米勒教授指出:“他的经历证明,体育培养的毅力是可迁移的财富。”
未来愿景:以学术之剑传递体育精神
谈及未来,费若秋计划毕业后投身体育教育事业,希望搭建中西体育文化交流的桥梁。“我想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体育不仅是竞技,更是理解世界的一扇窗,”他目光灼灼,尽管不再职业参赛,他仍每周赴纽约击剑中心训练,称其为“精神的锚点”。
他的故事正在悄然影响他人,国内青年击剑手王帆表示:“费若秋的哥大之路让我意识到,运动员可以有更广阔的人生剧本。”正如费若秋在采访末所言:“手中的剑会锈蚀,但求知的剑永远锋利,哥大给了我重新出鞘的勇气。”
夕阳西下,费若秋背起书包走向讲堂,身影在哥大的石廊间渐远,从剑客到学者,他以行动诠释着:真正的冠军,永远在超越自我的路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