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晚进行的全国男子篮球联赛第二轮的焦点战中,青岛队与浙江队的对决一度因一次意外冲突而中断,比赛进行至第三节还剩5分12秒时,浙江队前锋李强(化名)在进攻中自己不慎滑倒,却在倒地过程中伸手搂住青岛队中锋杨瀚森的腰部,强行将其拽倒在地,这一危险动作立即引发双方球员对峙,裁判经过录像回看后判罚违体犯规。
这一插曲成为整场比赛的转折点,原本领先7分的浙江队因此士气受挫,而青岛队则在主场球迷的助威声中越战越勇,最终以98比91逆转取胜,但赛后,人们讨论的焦点并非比赛结果,而是那次颇具争议的倒地瞬间。
让我们通过多个角度的比赛回放,还原当时的事发经过。
第三节比赛进行到白热化阶段,青岛队以67比66微弱领先,浙江队组织进攻,球传给底角处的李强,面对防守球员,李强选择突破上篮,在他起跳瞬间,左脚似乎踩到了地板上的一块汗渍,身体顿时失去平衡。
就在这时,令人意外的一幕发生了:正在下落的李强非但没有尝试保护自己,反而伸出右臂,径直搂向站在合理冲撞区内的杨瀚森的腰部,由于惯性作用,两人同时重重摔在地板上,杨瀚森在倒地时下意识用手支撑,避免了直接撞击,但仍然面露痛苦表情。
裁判立即鸣哨中止比赛,从慢镜头回放可以清晰看到,李强在完全失去平衡后,有一个明显的主动搂抱动作,这一发现让主场球迷瞬间沸腾,嘘声四起。
青岛队主教练刘维伟第一时间冲向技术台抗议,情绪激动地指着回放屏幕。“这完全是一个危险动作!不应该出现在篮球场上!”他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仍然难掩愤怒,“我希望联盟能够重视这个动作,篮球比赛不应该有这样伤害对手的行为。”
当事人杨瀚森则表现得相对冷静,被问及此事时,这位19岁的新星说道:“当时我感觉有人拉了我一下,然后就摔倒了,球场上的事情就留在球场上吧,重要的是我们赢得了比赛。”当记者追问是否认为对方是故意时,杨瀚森只是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
当事人李强在赛后拒绝采访,径直走回更衣室,浙江队主教练王世龙则为弟子辩解:“李强不是那样的球员,他只是失去平衡后的自然反应,如果你慢放任何动作,都可能看起来是故意的。”
这一说法似乎难以让人信服,前国手、著名评论员杨毅在个人社交媒体上点评道:“失去平衡的自然反应应该是寻找支撑点,但通常是向下寻找地面,而不是向上搂抱别人的腰部,这个动作确实值得商榷。”
这不是CBA赛场上第一次出现类似争议,2018-2019赛季季后赛中,时任广东队外援威姆斯在快攻中与新疆队球员俞长栋发生身体接触,后者倒地时拉扯威姆斯短裤,导致其失去平衡重摔在地,当时联盟赛后追加处罚俞长栋停赛一场。
国际赛场上也有类似案例,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篮小组赛,法国队球员德科洛在防守时被对手带倒,倒地过程中下意识搂住了美国队杜兰特的腿部,导致后者险些受伤,当时裁判经过回看后未予判罚,引发美国队强烈不满。
NBA赛场同样不乏此类事件,最著名的是2008年季后赛,马刺队布鲁斯·鲍文在与太阳队史蒂夫·纳什的对抗中倒地,疑似故意勾拽纳什脚踝,赛后遭到联盟调查。
根据国际篮联最新规则第36条,裁判员应当对任何不符合体育道德的行为判罚违体犯规,规则特别指出:“队员在努力抢球或正常情况下进行防守时,造成与对方队员的接触不是违反体育道德的行为;但如果队员通过假装、过度挥肘或用手拉扯对方身体等危险动作来试图避免受伤或造成对方受伤,则应被判罚违体犯规。”
本次事件的关键在于判断李强的动作是“失去平衡的自然反应”还是“故意拉扯对方身体”,三位当值裁判在观看回放后一致认为,尽管不一定是恶意行为,但该动作确实超出了正常篮球动作范畴,具有潜在危险性,因此判罚违体犯规符合规则精神。
某国际级裁判匿名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类情况最难判罚,从技术角度看,运动员在失去平衡时的本能反应很难控制,但我们仍然要以结果论,无论意图如何,这种搂抱腰部导致对方摔倒的动作必须被吹罚,因为它可能造成严重伤害。”
杨瀚森作为中国男篮新生代内线的希望之星,本赛季刚刚升入一队就表现出色,前五场比赛场均贡献17.8分和11.2个篮板,保护这样的年轻球员免受不必要的伤病困扰,已经成为联盟和各俱乐部的共识。
篮球运动员腰部损伤可能带来严重后果,2019年,广东队周鹏在训练中腰部受伤,缺席了整个世界杯赛事;2020年,新疆队阿不都沙拉木在比赛中与对方球员接触后倒地,导致腰部不适,随后检查出前十字韧带断裂,休战长达一年之久。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教授张路平指出:“篮球运动员在空中失去平衡时,被外力拉扯腰部极其危险,这可能导致腰椎间盘突出、腰肌严重扭伤,甚至脊柱损伤,运动员在倒地时本能会用手支撑,但若被突然拉扯改变倒地姿势,支撑手可能因过度负重而导致腕部、肘部或肩部损伤。”
CBA联盟近年来对赛场危险动作的处罚力度不断加大,上赛季共判罚违体犯规286次,其中15次赛后追加停赛处罚;而五年前这一数字仅为87次和3次,联盟竞赛部主任表示:“保护运动员安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任何可能伤害球员的危险动作,无论是故意还是无意,都会受到严格审查。”
本次事件发生后,联盟竞赛委员会很可能将李强的动作列入典型案例,在未来几天内向各俱乐部发出通报,强调保护运动员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也不排除对李强进行追加处罚的可能性,尽管裁判当场已经做出判罚。
这场争议也引发了关于青年球员教育的讨论,前中国男篮主帅杜锋在个人专栏中写道:“我们应该从青少年培训阶段就加强运动员的道德教育,不仅教会他们如何打球,更要教会他们如何保护对手,一个真正的冠军不仅要有技术,更要有体育精神。”
多位基层教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年轻球员确实需要更多指导,教会他们在失去平衡时如何正确保护自己和他人,北京首钢三队教练李明说:“我们经常训练小球员在倒地时的自我保护动作,但很少教他们如何避免伤及他人,这应该成为未来青训的一部分。”
事件发生后,球迷们在社交媒体上展开了激烈辩论,一部分球迷认为李强是故意为之:“明显是自己要倒了也要拉个垫背的!”“这动作太脏了,应该禁赛三场!”
另一部分球迷则持不同观点:“明显是失去平衡的自然反应!”“运动员在那瞬间哪能想那么多?”“杨瀚森本来就站在合理冲撞区内,阻挡了进攻路线。”
还有理性球迷呼吁:“不要一味指责,运动员的健康最重要,希望联盟能够出台更明确的指引,保护所有球员的安全。”
无论如何,这次事件再次提醒我们,篮球赛场上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随着比赛节奏加快、身体对抗加剧,运动员在高速运动中的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
联盟、俱乐部、教练和球员都需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竞赛环境,这既需要完善规则和处罚措施,也需要加强运动员的教育和培训,让“保护对手”成为每个球员的本能反应。
正如姚明在去年联赛工作会议上所说:“篮球是竞争,更是交流,我们是对手,但不是敌人,赛场上的每一个动作都应该体现对比赛的尊重,对对手的尊重。”
当杨瀚森最终站起身,拍拍短裤继续比赛时,他展现了一名优秀运动员的专业素养,而中国篮球需要的,正是更多这样既拥有出色技战术能力,又具备良好体育精神的年轻球员。
这场比赛最终以青岛队的胜利告终,但关于赛场安全和体育精神的讨论还将继续,或许这才是本次事件带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思考——在追求胜利的同时,我们是否始终牢记体育的真正意义?
评论